机构首页 机构课程 机构案例 机构视频 机构课件 联系方式 淘课网首页

你的位置:淘课网 > 培训机构 > 国学/心理学 > 郑州金贝诚教育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案例

 
郑州金贝诚教育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机构案例

谁能救救我的孩子?《【儿童情商训练冬季班】》

张老师 培训日期:2012-11-06 浏览:1068

写在前面:十五岁的朋朋,性格开朗,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但是在家里,朋朋则说一不二,与母亲的关系简直水火不容,上周,朋朋在和母亲争论事情时,竟然向母亲打了一记耳光,又向母亲跺了一脚。后来母亲在儿子的周记中看到这样的字眼:“如果不是老师布置这个(给妈妈洗脚)作业,我连洗脚水都不会端给她。”伤心欲绝的母亲无奈拨通了热线电话,郑州儿童学习能力与心理发展教育中心王一惠主任随同记者刘四红赶赴现场。

朋朋印象:

朋朋瘦瘦高高的个子,穿着一身学生服,说话时声音不大,总是低着头。尽管如此,作为心理工作者的敏感告诉我:朋朋并非是内向封闭的孩子,他虽然声音不大,但语言流畅、语气坚定;虽然说话时一直低着头,但思路跳跃而灵活。外表聪明乖巧的朋朋,为什么会对母亲大打出手呢?,可见,这决不是一次偶尔意见相左造成的,而是朋朋的内心对母亲有一种恨,这种恨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最终爆发。找出根源还须从朋朋的生活环境入手。

图片
王一惠和朋朋交流
谈话摘录:

王一惠:听说你前天打了妈妈,是吗?

朋朋:嗯,还打了那个我帮他打架他反咬我一口的那个同学,他让我帮他打架,把那个人的头打破了,第二天那人他爸到学校找老师,我同学就在老师面前反咬我一口,说是我打的,是我找他帮忙。

王一惠:为什么不辩解呢?

朋朋:我辩解了老师不信,她听那个同学的,非得让我承认,我只好承认了

王一惠:为什么要承认呢?

朋朋:如果我不承认,那个同学就要被开除。我现在不愿意见我老师,这事我不想再提了,你们在老师面前也不要再提了。(当记者提出让老师一块过来吃饭时,朋朋特意跑来轻声对我咬耳朵:别让老师过来了,如果非要过来,就不要提这事,要不我就不去)

王一惠:你的朋友多吗?

朋朋:我交了一群流氓朋友,在学校没有人敢欺负我。反咬我的那个同学我又揍了他一顿,

王一惠:你交的朋友是你班上的吗?

朋朋:班上有一个,社会上的多

王一惠:为什么要交流氓朋友呢,目的是什么?

朋朋:没有啥目的,没有人敢欺负我

王一惠:你对你妈妈有什么看法?

朋朋:我妈老是吵我。我小时候我爸他俩一吵架,就不管我了,我都是放在大姨家养养,放在二姨家养几天。

王一惠:你爸呢?

朋朋:我爸在外面找女人,前几年在平顶山找了一个,又在南方找了一个。去年快过年时回来了,带我去人民公园玩,我想玩啥我爸都让我玩,摩天轮也让我坐,卡丁车也让我坐。就是过山车我没敢坐。

王一惠:你希望我能帮你什么?

朋朋:我爸能回来,有一个完整的家,我妈我俩不再吵架。

图片
王一惠跟朋朋家长咨询
需要的问题

人类发展的动力就是适当满足个体的需求,我们所有人,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在生活中都有需求,这些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我们的心理机构才能发展和成长。因此,在这个案例的开始,我把需要的问题放在了首位。需要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曾被马斯洛组成一幅金字塔图形,它的顺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需要在朋朋身上的满足情况。

朋朋的老家在农村,据朋朋和朋朋母亲讲,爸爸和妈妈感情不好,自从结婚后就经常吵架,吵架后,两个人就自顾自出走,妈妈回娘家,爸爸出走去外面打工,小朋朋就经常被放在大姨家、二姨家,随着长期的争吵,爸爸和妈妈感情越来越淡,后来爸爸就在外和其他女人同居,这一点,在小朋朋的心里留下阴影,他在谈话中曾三次提到“爸爸在外面找女人”这样的字眼,可见朋朋潜意识中非常在意这件事。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小朋朋身上很缺乏力量感和安全感,那么这种需要该如何满足呢?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我在社会上交了一群朋友,流氓朋友,在学校没有人敢欺负我”。这就是小朋朋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后的替代满足,他从其他渠道满足了。妈妈长期单身式的生活同样使妈妈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妈妈都有什么需要呢?一个人养育儿子的压力,精神上、经济上无人分担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情感的需要,生理的压抑,这些处于金字塔底层的需要都不能获得满足,不能满足的同时,她找不到替代品,但压抑既然存在就总要寻找出口,于是她内在不能满足的需要就转化成了对朋朋的说教、唠叨以及大量负性言语刺激,这些负性的刺激如何理解呢?比如妈妈在咨询中数次提到:“我就是经常教育他,不要像他爸爸那样,长大后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些使朋朋过早的走进了成年人的世界,小小的心灵承担着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双重的压力,“家”让朋朋产生无法承担的压力,这时候朋朋就要规避压力源,表现出在家中和在学校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案例的开始的一段文字:“十五岁的朋朋,性格开朗,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但是在家里,朋朋则说一不二,与母亲的关系简直水火不容。” 在学校还有友谊有老师,可以适当的有所表达,需要满足手段的错位,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量变必然导致质变。

谁的错?

朋朋的爸爸错了吗?也许他会说:我的婚姻不幸福!朋朋的妈妈错了吗?一个人承担抚养孩子实属不易,我还要如何做?!朋朋错了吗?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本应受到呵护关爱,以此建立自身与世界的联系,建设作为一个生命起码的安全感!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谁之错?15岁的朋朋父母分居、家庭不完整,朋朋从小目睹这些,内心不会有安全感。一个缺失了安全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压力,最后只有用叛逆和反抗来武装和证明自己是谁。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比前几代人更加的敏感,问题的形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当其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应该放在第一位,尽管家庭结构完整的家庭依然会出现问题。

图片
缺乏父爱的朋朋
由此引发的思考:

很显然,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家长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力,他们的一些错误的方式还是伤害到了孩子。伤害孩子并不表明家长不爱孩子,只是他们不知道爱是要讲究方法的。尽管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光有爱是不够的,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需要,就无法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如果家长们一味的忽略孩子的个体差异,结果就只能是牺牲掉一部分孩子。

教育产生的危机:

我们的身边上演着一幕幕亲子教育产生的危机,很多父母在用权威和惩罚造就顺从的孩子,很多孩子靠吓唬来守规矩,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方法不仅能轻易摧毁孩子的意志,而且导致孩子对父母更大的反抗和叛逆。最终导致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一心要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却成了孩子问题的形成之源。

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

于是,我们不得不顺应时代,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孩子天生模仿父母,不管你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他们的脑子一直在记录、模仿、遵循你的言行,他们是通过实际的模仿和合作学会所有事情的。如果你一味的“给”,而不考虑孩子是否“要”,除了暴露你自私的自以为是,还能说明什么呢?既然你无法定制孩子,更没有权利随意捏造孩子!

发布时间:2014-12-28

讲师动态评分 与同行相比

授课内容与课纲相符00%

讲师授课水平00%

服务态度00%